定西市安定区杨家庄淤地坝。
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2012年以来,全省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1548平方公里,兴修梯田1696万亩,新建淤地坝249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02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逐年双下降,水土保持率达到60.61%。
近年来,甘肃深入推进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治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项目;加强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工程,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治理、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我省编发印制《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专项规划报告》,计划用15年时间,新建淤地坝3109座,并逐年推进建设。认真落实国家规划方案,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省级淤地坝建设实施方案,确保纳入国家规划的391座淤地坝落实落地,目前已完成249座。
同时,围绕减轻淤地坝防汛压力和维修养护成本,构建淤地坝建设管理与生态恢复新格局,创新提出“提质增效变水源”“生态补偿变农田”“坝顶改造变公路”“近自然治理变水沟”的“四变”改革,已累计完成137座。其中,“坝变水源”11座,“坝变田”31座,“坝变路”69座,“坝变沟”26座,充分发挥淤地坝综合效益,为发展高原夏菜特色产业、补充抗旱应急供水、推进坝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方便群众出行、改善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