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要到1公里以外的河沟里背水吃,泉水泥沙多,还很咸,里面游着小蝌蚪,喝开水肚子都胀。现在一打开水龙头,安全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了。”甘肃武山县杨河乡坪道小学校长王杜喜说,自从通了自来水,孩子们再也不用到2公里以外的河沟挑水了,生活也比以前便利卫生了许多。
吃水苦,吃水难,对在干旱少雨中煎熬的陇原各地人民讲起来,都是无尽的心酸。
1997年,天水市武山县杨河乡坪道小学校长王杜喜刚分配到学校时,他傻了眼,他压根没想到山里吃水这么困难。
“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到2公里以外的山沟背水,有时候等上四五个小时都等不到一桶水,教室连卫生都不敢搞,刚来到这里好多老师因为吃不上水都选择了离开。”回忆起以往缺水的日子时,王杜喜忍不住眼中泛起泪光。
甘肃,十年九旱。由于地下水和可利用的地表水奇缺,包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在内的甘肃中、东部干旱和半干旱山区,一遇干旱,就有成千上万人和成千上万头牲畜处于缺水状态。
天水市杨河乡中梁村村民史福云告诉记者,以前他每天凌晨不到5点就得起床去2公里外的河沟挑水,有时候等上四五个小时也等不上一桶水。后来他家里挖了个水窖,遇上雨天就得铺塑料纸往窖里接水,有时候刚铺好塑料纸,雨却停了。“雨水没接着却给人淋了一身病。水窖的水主要给牲口用,人饮水还得挑。” 史福云说。
“以前我们都在一公里以外的河里挖坑用扁担挑水吃,水质偏碱性、咸味重,一次挑50升左右的水只能维持全家六口人正常吃饭半个月。如果拉水,一次费用达80多元。” 在甘肃武山县八院村村民包成海说,自从2009年村里通上自来水后,一切都方便了,就连卫生间里也装上了淋浴器……
从2005年开始,甘肃省一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甘肃省各级水利部门把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武山县水利局副局长赵晓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山县新建1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经解决了全县14个乡镇203571农村人口和90所学校22236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按规划设计,在2013年至2015年将解决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19.14万人。届时,武山将实现饮水安全工程所有乡村全部覆盖。
甘肃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张承宗说,201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选择藏区的临潭县,六盘山区的临夏县、东乡县、武山县、通渭县,秦巴山区的两当县,还有插花型贫困县山丹县等四个不同类型的七个有代表性的贫困县先行试点,在试点县的基础上,今年将逐步开展其他贫困县的饮水安全项目建设。
据介绍,自2005起至2013年底,甘肃累计下达资金计划72亿元,解决了1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共修建集中供水工程4200处,水窖、小电井等分散供水工程4.8万处。
甘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水质,减少了疾病,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民网 记者 呼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