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着力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省水利厅厅长 康国玺
甘肃是黄河、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石羊河、黑河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和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10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下游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开始恢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成效显著,连续12年完成了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121亿立方米,东居延海湖面已达45平方公里。我们的做法:
一是把建章立制作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保证。先后制定出台了《水功能区划》、《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等一系列涉及水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的法规规章,使水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二是把水权制度建设作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先导。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通过明晰初始水权、规范用水程序、建立用水台账、加强计量管理、实行民主监督、探索水权交易等措施,建立了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2011年武威市配置水量16.13亿立方米,比2006年实际用水量减少7.1亿立方米。大力推行阶梯水价和累进加价,农业水价由每方0.1元调整到0.157元,城市水价由1.38元调整为1.87元。通过流域内外调水,2011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达2.8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地表水下泄指标;石羊河中游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下降到4.95亿立方米,降幅达55.2%。2011年黑河中游的张掖市地表引水量18.45亿立方米,比2000年少引2.91亿立方米。通过水权改革压减用水总量,石羊河、黑河下游生态水量大幅增加。
三是把农业节水作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抓手。采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关闭机井限制地下水开采、压减灌溉面积减少用水、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举措,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近年来,石羊河、黑河两大流域累计改建渠道3300多公里,配套田间节水面积310万亩,关闭改造机井4932眼,安装地下水计量设施1.4万多套,压减农田灌溉面积66万亩,发展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面积100多万亩,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效与生态改善“双赢”的路子。去年以来,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夹河乡封育区地下水位由2008年的4.2米回升到目前的3.3米,已关闭机井中有7眼自流涌泉,近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植被覆盖度由2006年的28%提高到现在的36%。
四是把监督考核作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动力。严格落实“三条红线”,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逐级落实到市、县、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并纳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武威市在石羊河流域治理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治理措施的落实,对水权落实不到位、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推动不力、节水达不到要求、下泄水量达不到目标的县区(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班子不得评优,个人不得提拔,形成了万众一心全力推进流域治理的格局。
五是把水土保持作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相继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和以梯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初步构建了水力侵蚀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兴修梯田3236万亩,年可拦蓄降水23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3亿多吨,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
我们将认真总结石羊河、黑河流域重点治理成功经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扎实推进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实施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项目,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甘肃水利网站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