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要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打一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卫战。”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建议。
许文海说,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这为甘肃省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强薄弱环节,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重点工程。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将生态建设工程列为今后2-3年要突出抓好的“十大水利工程”,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完成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任务,加快实施石羊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加快石羊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抓紧编制敦煌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规划,继续做好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重点地区的用水安全。
甘肃地处黄土、蒙新、青藏高原交汇处,深居祖国西北内陆,地形狭长,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生态的变迁,导致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甘肃区域位置十分重要,对北方地区生态保护影响大。做好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是改善甘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关系到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许文海说。
许文海认为:“做好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最根本的是从生态保护、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三个方面入手,三管齐下,多策并举。”要着眼于当前与长远、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生态的统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工业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节水高效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科学发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列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与建设各项措施。
许文海建议,国家将甘肃列为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示范区,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
加快立项实施甘肃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项目。建议国家批准甘肃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启动编制《甘肃省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立项实施甘肃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工程,使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同应承担的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任务相适应,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大力度扶持甘肃生态保护支撑产业体系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应与建设支撑保障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步推进。国家大力支持甘肃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对甘肃新型高科技低污染工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帮助甘肃逐步减少和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项目,支持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甘肃传统优势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同时,加大对甘肃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培育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促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企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步伐,尽早立项实施敦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项目,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工程,尽快启动实施黑河流域重点治理二期、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加大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中部干旱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盐碱地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改善和修复重点区域生态环境。
加大对转变发展方式的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以科学技术和人才为支撑,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保护,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国家要加大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人才支持力度,采取针对性研究、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措施,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从事生态保护的科研院所要针对甘肃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行性研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重点课题的攻关,解决生态保护疑难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为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